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风云突起,转瞬吹散。吴楚二王,顷刻授首。周亚夫取得完胜,就此班师。

镜头转换,按下吴楚兵败,复叙齐地叛军。

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三路兵出,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

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不敌,各自退兵,回到封国。

胶西王回国,欲图婴城固守。世子刘德建议:未分胜负,父王何故便退?汉军远来疲惫,且深入我齐国腹地,先失地利,亦不得人和。若依孩儿之计,何不尽出国人袭之?

胶西王:倘若战之不胜,则奈其何?

刘德:即便不胜,则逃海上。栾布所率皆为步骑,没有战船,其奈我何?

胶西王:不可。此番起兵,乃是吴王主谋,我为胁从,并无重罪。既战之不利,我若主动请降,陛下必当看在宗室一脉,饶我不死。

刘德:造反重罪,夷灭三族。父王岂可天真如此?

胶西王不听世子谏劝,于是亲到汉营请罪,并求前往长安,面见太后受罚。

天使韩颓在营,当面宣读景帝诏书:谋反重罪,罪在不赦!钦赐自尽,则恕三族。

胶西王闻此,如同五雷轰顶,仰面长叹:悔不听我儿良言相劝!

于是拔出肋下长剑,自杀而死。

其后未久,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皆败,也都伏法被诛。济北王刘志虽被胁迫叛乱,但始终坚守本国,不曾发兵,故此汉帝下诏,特赦不杀。

临淄得保不失,众臣皆向齐王刘将闾拜贺。

然而齐王不见皇帝诏旨下达,心中怔忡不定,寝食不安。

众臣皆道:殿下不曾参与七国叛乱,兼且守城有功。必得天子封赏,因何闷闷不乐?

齐王:齐地诸王皆灭,我独能免乎?

众臣:殿下不见济北王参与叛乱,亦被特赦不死?

齐王:孤与济北王刘志,大不相同。先父与我二叔刘章,此前曾谋夺帝位,天子始终耿耿于怀。又在临淄被困之时,胶西王等与我屡次信使不断,岂可见容于汉帝!

思来想去,不能释怀,于是归于内室,悬梁自杀。

至此齐国全境皆归朝廷,即告平定。

与此同时,大将郦寄领兵向北,进攻赵国。

赵王刘遂坚守邯郸,以待匈奴援兵。且因邯郸城高池深,故此汉军久攻不下。

匈奴单于本来已率大军南下,到至汉境。此时忽然闻报,说吴楚二王兵败,齐地诸王也被汉军全部平灭。单于大惊,由此复引兵回,不肯相助刘遂。

与此同时,栾布平定齐地诸国,领军西还,就与郦寄会师,合兵攻赵。

栾布仔细勘察邯郸周围地形,忽大喜道:何不决开漳河,水淹邯郸?

郦寄叹道:此计善则善矣,只是过于阴毒,使黎民受苦,必损我二人之寿!

因欲克城,勉强从之。于是下令挖开漳河大堤,大水奔涌而下,势如山崩地裂。

第三日上,墙塌城破,汉军大举攻入邯郸。赵王刘遂自杀,河北平定。

轰轰烈烈七国之乱,虽然规模宏大,但从汉景帝三年正月开始,三月即被平息。

由此汉景帝运筹帷幄,只以晁错一家性命,换来七王皆死,诸王俯首,顺利完成削藩重任。七国乱平之后,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

汉景帝趁势公布诸王大罪,并下诏命:收夺各诸侯国支郡、边郡,复归朝廷所有;推行贾谊及晁错此前奏议,分封诸皇子为诸侯王;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及征收赋税权力,不得继续治理封国,而由皇帝派去官吏,行使政权;改革诸侯国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诸侯王无权过问封国政事,只能收取租税以为俸禄。

诏命即下,天下奉行,于是中央政权大大加强,诸侯王力量大大削弱。

画外音:平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国虽仍存在,但由于诸侯王失去政治权力,实际地位已与郡县无异,不再具备同朝廷对抗实力。七国乱平,西汉王朝实力愈发强大,对匈奴反攻也逐渐拉开序幕。此为后来汉武帝多年对外战争,打下坚固之基。

吴、楚破灭,朝廷叙功。

在平乱过程中,以梁王刘武所斩杀及俘获叛军最众,因此叙为首功。刘武又是汉景帝同母弟,故此受封大国,据有天下肥沃之地。其梁国封地,北以泰山为界,西达高阳,共有四十余城,而且多为大县。刘武又受窦太后宠爱,由此所得赏赐,不计其数。

梁王于是恃功自傲,因宠而骄,在其封国内任意而为。

乃斥巨资建造东苑,方圆三百余里,又扩展睢阳城至七十里之广。

每当出入都城,辄以天子赏赐旌帜开道,随从千乘万骑,驰马狩猎,排场盛拟天子;若是出入宫殿,则必以甲士提前清道,禁绝行人,言警称跸。

又揽四方豪杰,山东游说之士尽归梁国,以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等人为首。

公孙诡人如其名,多有奇计。刘武赐以千金,官至中尉,称为公孙将军。

梁王又私自铸造兵器,装备禁军。期年之后,国中致有弓箭、戈矛之类数十万件,府库金钱万亿,内藏珠玉宝器,比之京师宫廷府藏,犹盛倍余。

汉景帝前元七年十月,梁王刘武入京,晋见胞兄。景帝倍其隆幸,因派使者持节,驾驷马豪车,直出函谷关前,迎候梁王。

刘武由是高调进京,伺候母亲太后,陪侍胞兄景帝。入宫必与天子同乘步辇,出城则与皇帝同车游猎;常到上林苑中,兄弟君臣共射鸟兽。

梁国侍中、郎官、谒者,只需登记姓名,便可出入天子殿门,待遇高出朝廷官员。

然而时间未久,天子忽然得疾,就此卧病不出。刘武就此无所事事,只得穿行于皇帝与太后两宫之间,混度光阴。因觉无味,得待皇兄病体稍可,便即告辞归国。

冬十一月,时近元旦,天子病体渐痊。百官入宫贺岁,先拜皇帝,后拜太子刘荣。

梁王刘武时于内宫闲走,见文武群臣皆入东宫,向太子拜贺新岁元旦。

此时此刻,刘武忽然念头电闪,想起当年内宫宴会,皇兄景帝曾于酒后许诺,当立自己为皇太弟。未料本该属于自己所居东宫,今归他人,不由两眼冒火,愤愤不平。

镜头闪回,叙述太子刘荣。

刘荣,乃是汉景帝庶长子,母亲是为栗姬。景帝刘启在做太子之时,便即生有九子。前三子皆是栗姬所生,以刘荣为长。四子刘馀、五子刘非、八子刘端,乃是程姬所生;七子刘彭祖、九子刘胜,是贾夫人所生;六子刘发,是唐姬所生。

景帝即位未久,便立己妃薄氏为皇后。薄氏乃是薄太后族侄,太后亲自主婚许配刘启,并立为妃。薄氏自从太子妃直到皇后,数年之内未生子嗣,因此亦不受宠。景帝前元二年,薄太后病逝,薄皇后失去靠山,后位亦便岌岌可危。

景帝前元四年四月,只因皇后无子,庶长子刘荣便被立为皇太子。

景帝长姊刘嫖,时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因见刘荣被立为太子,于是主动交好其生母栗姬,提出亲上加亲,请以自己亲女,嫁给太子刘荣为妃。

栗姬性情孤僻暴烈,因刘嫖常向景帝进献美女,故而对其深恶痛绝,当即拒绝其请。

刘嫖当面碰壁,恼羞成怒,转向景帝宠姬妾王美人提出亲事,愿以女儿嫁给其子刘彻。王美人见长公主俯就,自是大喜,立刻表示同意。

既便如此,刘嫖仍对栗姬拒婚之事引以为耻,由此更结深仇,便在景帝面前进谄。

刘嫖:栗姬善妒,陛下知否?

景帝:何以见得?

刘嫖:据我所知,陛下每有新宠,栗姬必使内侍祝唾其背,又召巫师入宫施蛊。

景帝:竟有此事?

刘嫖:陛下不信,可使人暗地察知,方知皇姊所说不谬也。

景帝闻此,半信半疑。

时隔不久,景帝得疾,自以为将要不起,因对栗姬嘱道:当朕百年之后,卿为帝母,望能善待其他嫔妃,及其所生诸子。不可彼亲生兄弟同室操戈,手足相残,是为至嘱。

栗姬听罢,知道必是长公主在背后进谄,因而暴怒,恨恨不语。

景帝:卿不答朕言,是何意也?

栗姬:陛下若是归天,尚有皇后见在,哪里轮得到贱妾,看觑照顾诸位皇子!

景帝闻此,怒火满腔,欲要发作,又恐引起内乱,故而勉强隐忍,挥令栗姬出外。

馆陶公主闻说天子患疾,入内探视,觑寒问暖,关怀备至。景帝甚为感动,因谓自家至亲,便随口问道:皇姊以为我诸子之中,谁为最贤者?

刘嫖:陛下既已立太子,问此何干?

景帝:你我至亲,姑妄言之,有何不可?

刘嫖:若果依我说时,则谓十皇子刘彻,乃是最为贤者。

景帝:以何为据?

刘嫖:此子龙颜丰准,姿态异常,从来谦下,与人不争,此其一也。其虽年幼,但行事犹如长者,沉稳不躁,此其二也。又闻其母梦日入怀,因而得孕,与众不同,此其三也。

景帝闻此,于是不言。

长公主辞出,复入别宫,将此语告知王夫人。于是二人设计,大出金帛,贿赂朝中贪财御史大夫,使其入宫,以探疾为名,入奏天子,力保栗姬为后。

御史:常言道,母以子贵。今太子生母仅止姬妾,与其身份实为不符。依臣等之议,陛下或有不瘳,当及早正其名号,立为皇后。

景帝闻言大怒:此其是你该说之言乎!

于是立下诏旨,命将进言大臣处死。栗姬闻此,惊怒交迸,欲入寝宫见驾,却被禁卫所阻,说是天子有命,自即日起,无有诏旨,任何人不得入内侍疾。

栗姬无奈还归己宫,就此怏怏成病。

景帝却因暴怒所激,吐出一口瘀血,就此浑身通畅,疾病渐渐痊愈。时近元旦,众臣闻说天子病痊,皆都入宫问安,并贺新年;又往太子东宫,致元春之禧。

闪回结束。梁王刘武见此,愤愤不平,于是复入太后寝宫,来向母亲窦太后牢骚。

太后知道皇帝病体方愈,此时不宜进言,于是只得以好言相慰,劝说幼子刘武:我儿若有九五之份,不如听天由命,且待时机。

正说到此,忽有心腹内侍入报:皇帝陛下忽然下诏,罢废太子之位矣!

刘武闻罢,跳将起来:此话当真?

窦太后反应稍缓,也不由站起身来:却因何故?

内侍:奴臣今晨遵奉太后旨令,前往天子寝宫问疾,一直皆在廊下侍候。因见众臣拜贺元春,恐怕陛下病情反复,因此不敢暂离。

刘武:你这老奴,因何这般啰嗦?

太后:是啊是啊。你只说因何忽然废了太子?

内侍:好,好,老奴知罪,这便直说。今天陛下接待众臣,本来还是精神奕奕,笑逐颜开。接受众臣拜贺新春,也还有说有笑,红光满面。

刘武:你这个奴才,非要将人呕死,才肯干休!

内侍:是,是。老奴该死,这便说到了。

太后:若一言不能毕之,就打杀了你!

内侍:众臣拜毕天子,又皆往拜东宫。王美人入侍天子,不知说了什么话,陛下便即大怒,传下诏旨,就此幽禁栗姬,并废刘荣太子之位,降黜为临江王。

一口气说毕,几乎憋个半死。刘武及窦太后闻罢,面面相觑,又惊又喜。

当日天晚,太后遂至皇帝寝宫:我儿今日接见群臣,劳累不轻,未知病情如何?

景帝急请母亲上坐,含笑答道:孩儿已经大愈,有劳太后挂怀。

太后:我儿病痊,又逢群臣入贺元旦,本是喜事。却闻忽废太子,却是为何?

景帝:栗姬善妒,祝唾众妃,倒也罢了。却又勾结外臣,图谋皇后之位在先;复趁群臣往拜东宫之际,图谋帝位于后。如此毒妇逆子,怎可托付江山社稷,儿故废之,观其后效。

太后:废之是矣,又何观后效?

景帝:储君乃国之根本,不可轻废。若刘荣肯予悔改,复其太子之位,亦为不可。

太后:王言既出,如丝如纶,岂可朝令夕改?我儿前曾有言,当立刘武为皇太弟,只因受人蛊惑,已废承诺。今太子之位既空,何不话符前言,便以胞弟为嗣?

景帝:太后之论,亦甚有理。臣儿今日疲惫,且容来日慎思,再作商议。

太后知道不可相强,于是安慰数语,起身离去。

景帝此时已颇悔擅废太子之举,回思太后之言,愈发委决不下,于是命人悄悄出宫,暗唤袁盎入内,说以心中疑惑,向其问计。

袁盎闻言大惊,极力劝谏:臣谓切切不可,陛下不可一错再错!

景帝:卿何为此危言?

袁盎:七国之乱,陛下岂可忘却?吴王便乃高祖皇帝亲侄,为图帝位,岂爱宗族?若立梁王为嗣,则陛下子孙,无一能幸存矣。自周朝以来,皆是子承父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鲜有兄终弟及前例。且梁王侍宠而骄,为人暴戾,无人不知。社稷重事,愿陛下慎思!

景帝听罢此论,深以为然,于是重赏袁盎使出,此后便即不提此事。

刘武等候数日,不见动静,于是就此绝望,辞别朝廷,回归封国。

袁盎时为楚相,因病辞官,闲居安陵家中。


页面连接:http://www.zjangushi.com/txt_0_574f7/6uftvtf6.html

第一版主小说网 番茄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四库书小说网爱书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