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聂政刺傀,长虹贯日,风云变色。

关于聂政行刺侠累,另有《太平御览》所载版本,中为小说家言,附录于后。

镜头闪回,韩国都城。

聂政父亲奉命为韩王冶铸宝剑,过时不成,韩王杀之,当时聂政未生。

聂政壮年,曾问其母:我生父何在?

母亲泪如雨下,告诉儿子其父被韩王杀害缘故。

聂政闻此,欲杀韩王,为父报仇。乃学泥涂之匠,混入王宫,诈为工役,寻机拔剑行刺韩王,因被侍卫相阻,未能得手,逾墙而去。

因此避祸深入太山,得遇仙人,授以鼓琴之艺。

七年之后,聂政琴艺大成,不忘刺韩报仇,遂漆身为厉,吞炭变音,再入韩都。

聂政行于市中,鼓琴宫阙之外,因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闻者塞衢,拥挤不行。

韩王闻而怪之,遂召聂政入宫上殿,使其弹琴。聂政即援琴登阶鼓之,并纳利刃于琴腹之中。因其琴声美妙绝伦,韩王听而忘形,满朝文武亦都如醉如疾。

聂政弹罢一阙,见时机已至,奋然起身离座,右手抽出琴中利剑,左手持韩王衣领,刺而杀之。因恐被人认出连累母亲,于是剥面决眼,自屠出肠以死。

韩国众卿,无人能辨刺客是谁。

聂政死后,尸体及凶器被悬于城门,并出悬赏告示:有知此人者,赏黄金千两。

聂政母亲闻说,知道必是己子,遂至城门以下,望城上之尸仰面痛哭,口中说道:嗟乎我儿!实乃烈士,今终为父报仇邪?

守城吏闻声往前,拘问其由。聂母遂对众人说道:此乃我儿聂政。因我夫被韩侯冤杀,子为父报仇,何其壮烈!因恐累及老母,乃自犁剥面,不使人识。我儿既死,老妪何爱此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

乃求放子尸体下城,抱而哭绝,心脉痛断而死。

持此说者,并谓后世传有《聂政刺韩王曲》为证。此曲便是《广陵散》,被后世琴家广为弹奏。据说后世能得此曲神韵者,只有魏晋竹林七贤之嵇康,死后便成绝响。

事件悬疑:若据此说,明显有两处令人似曾相识,如见故人。其一是豫让漆身吞炭,以刺赵襄子;其二是后来高渐离为秦王击筑,于琴筑腹中藏剑,欲刺秦王。此是明显抄袭,将两次著名行刺事件杂揉在一起,故谓其为小说家言,不可采为信史。

闪回结束。侠累韩傀既死,韩侯乃拜韩山坚为相。

韩烈侯在位十三年而死,传子韩猷,是为韩文侯。文侯二年,发兵进攻郑国,占领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又进攻宋国,打到彭城,俘宋国君。七年,进攻齐国,打到桑丘(今济南)。十年,韩文侯去世,传子哀侯。

韩哀侯二年,周烈王元年,楚肃王六年,郑康公君乙二十一年。

丙午。魏国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

韩哀侯趁机灭郑,占有黄河以南广阔地区。

郑国自桓公姬友建国,至郑康公失国,共历二十五君,国祚四百三十一年。韩国由此便将国都自阳翟迁于新郑,故此其后之韩,亦称郑国。

原郑伯子孙迁到今淮阳与商丘之间,以原国名为氏,是为郑姓由来。

韩哀侯灭郑之后,得意忘形,日益刚愎自用,滥杀群臣,不纳忠言。国相韩山坚素与哀侯不睦,于是乘间弑之。哀侯因只在位二年,又遭臣下所弑,故谥号为“哀”。

诸臣复又共诛韩山坚,立哀侯子若山为君,是为韩懿侯。

此年非但韩哀侯被弑,而且魏文侯薨逝,太子击即位;同时赵敬侯薨逝,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韩、魏、赵三国同年更立新君,实为凑合巧至极。

赵公子胜兵与成侯争立,起兵发动叛乱,终被攻破擒杀。

周太史儋过秦西行,为秦献公所留,请其留秦教子。秦献公继而设置栎阳县,并且迁都于此,图谋以此为基东伐,收复当年被吴起所夺占河西地区。

齐相田午弑其君田剡及孺子喜,自立为君,是为田氏齐桓公。由是引发中原诸侯干涉,燕、魏、鲁、卫、赵纷纷出兵伐齐。面对此景,齐桓公田午不甘示弱,奋力抗争。

因闻魏文侯已死,赵侯发兵袭取中山,自此魏、赵结仇。

魏武侯即位未久,相国翟璜病故,遂拜田文为相。

吴起自西河入朝,吊祭文侯之丧。因自以为功高盖世,满望能够拜相;及闻武侯已相田文,遂忿然不悦。当退朝之时,吴起故意迎候田文,遇于宫门之外,当面质问。

吴起:子为相国,可知我吴起之功于魏国乎?

田文:尚未知也。

吴起:既曰不知,吾请与子论之。

田文:将军请说,田文愿闻其详。

吴起不答反问:将三军之众,使士卒闻鼓而忘死,为国立功,子孰与起?

田文答道:不如。

吴起又问:治百官,亲万民,使府库充实,子孰与起?

田文答道:亦不如。

吴起又问: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犯,韩、赵宾服,子孰与起?

田文答道:文又不如。

吴起:此三者,子皆出我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田文:今新君嗣统,主少国疑,百姓不亲,大臣未附。将军皆能抚之乎?

吴起:此非起之所长。

田文:某叨窃上位,诚然可愧。然而主公或者以为,田某特以先世勋旧,又承乏肺腑,稍能安民抚众,因则任以为相,并非论以文治武功也。

吴起俯首沉思,良久答道:子言虽是,然此相国之位,终当属我。

有人便将二人对答之言,立即转诉国君。武侯闻说此言,便疑吴起有怨望之心,遂留其于朝中不遣,欲另择人选,使为西河郡守。

吴起因而大惧,恐怕见诛于武侯,由是出奔楚国。

楚悼王熊疑早就素闻吴起大才,见其弃魏来投,不由大喜,一见之下,即以相印授之。吴起感恩无已,慨然以富国强兵自任,乃请奏悼王。

吴起:楚国地方数千里,带甲百余万,固宜雄压诸侯,世为盟主。所以不能加于中原列国者,养兵之道失也。

楚悼王:养兵之道若何?

吴起:养兵之道,先阜其财,后用其力。今不急之官,布满朝署;疏远之族,糜费公廪。战士仅食升斗,欲使捐躯殉国,不亦难乎?

楚悼王:若依卿计,应当如何?

吴起:大王诚欲听臣,则请沙汰冗官,贬斥疏族,尽储廪禄,以待敢战之士。如是三年,而国威不振,则臣请伏妄言之诛!

楚悼王准奏,乃命便依此计,使吴起实施变法。群臣多行谏阻,悼王不听。

便命吴起为令尹,当朝宣布:令尹之命,即寡人之令也。敢违抗者,杀无赦!

吴起感激悼王知遇之恩,决心报效,乃走马上任,大刀阔斧,开始变法。其内容曰:

其一详定官制,削减贵族特权,对大臣权力进行限制。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削冗官数百员,命大臣子弟不得夤缘窃禄。将收回爵禄贵族,发往南方广虚之地,使垦荒种田,开拓楚国南鄙。其原来所占有土地,收归王有,出租给无地农民,以增公室收入。

其次改革军制,要在强兵。将收回贵族俸禄及裁减官员所省,用以养兵,扩充军备。又著《吴起兵法》,在全国招募兵员,分类编队,进行严格训练,期年以降,无敌于天下。

其三禁止游民,奖励耕战。禁止纵横家到楚国游说,鼓励士民努力耕种储粮,改善士民及其家属生活,解除士卒后顾之忧。

楚悼王全力支持吴起变法,数年之后,楚国很快强盛,堪与魏国匹敌。

变法期间,吴起又统率楚军驰骋征战,征服南方五岭一带百越部落,使楚国领土扩展到湖南与广西交界一带。继而西败秦国,北拒三晋。

原陈、蔡之地,皆为楚国领土,后被三晋占去不少,余者尤其面临魏国威胁。楚悼王十九年,魏、赵两国为争夺卫国交战。齐国助魏,赵国遂向楚王求助。

面对赵使求援,楚国众臣皆都建议坐山观斗,以图渔人之利。惟有吴起力排众议,奏请统军救赵,趁机兵进中原。楚悼王终纳吴起建议,命其统率大军北进,助赵伐魏。

吴起运用在黄山所学鬼谷子兵法,不救赵军,反袭魏境。

魏军还救,遭到赵、楚前后夹击,于是大败。

吴起一路往北,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南岸,由此威振天下。

赵军见魏、齐、卫三国联盟瓦解,便即趁势反击,占领魏国棘蒲等地。魏军由是缩头还军固守,齐军则跑回老家。

经过援赵之战,楚军不仅收复原陈、蔡被三晋占去土地,并又新拓卫国不少领土。且楚、赵修好,就此瓦解三晋联盟,借赵制魏,一举双得。

正当楚军取得胜利,捷报不断传向郢都之时,悼王过度兴奋激动,竟至突然病逝。

吴起仰天长叹,只得自中原撤军还郢,进宫料理悼王丧事。便在吴起还军之时,楚国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已在宫设好埋伏,单等吴起进宫,杀之复仇。

于是便借悼王大丧之际,忽然甲士四起,弓矢齐发,对吴起发动攻击。吴起未着铠甲,身中数矢,情知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乃于临死前卧伏王尸,并大喊道:群臣乱王!

屈宜臼与阳城君未明其意,继续命令弓手放箭,矢集悼王尸身,吴起亦被攒射至死,身集乱箭,如同猬刺。可叹吴起一生追求功名,落得此般下场。

丧事完毕,太子熊臧继位,是为楚肃王。

楚国新旧贵族朝贺已毕,列立两班,等候新君敕命。

肃王向阶下扫视一番,忽下令道:按楚国法律,凡以兵器加于王尸者,一律处死,并罪三族。大丧之日发动暴乱,矢集先王之尸,并射杀令尹吴起者,全部擒拿,依法惩处!

屈宜臼等闻言大骇,这才猛醒,但为时已晚。幸亏阳城君有事不曾上朝,闻讯仓惶逃走,其余参与暴乱者七十余家,都被一网打尽,更无一个逃脱。

画外音:吴起虽死,但自其变法以来,前后不过八年光景,楚国遂以兵强雄视天下,三晋及齐、秦诸侯,闻而畏之。可见若是楚悼王迟死十年,吴起能尽其才,则楚国或能最终一统七国,成为天下共主,再无秦国之事,亦未可知。

肃王除掉旧贵族七十余家,进一步巩固王权,政令由此愈加畅通。但因其后楚国再无吴起般有奇才异能人物,故此楚国虽能稳步发展,却不再似悼王之时有声有色。

周烈王四年,卫国伐齐,攻取薛陵(今山东阳谷东北)。

赵成侯迁邢,改称信都,建筑檀台,以受诸侯朝贺。邢地因筑檀台而至声名显赫,后被称作邢台。赵国迁邢之后随即伐卫,夺取卫国七十三邑。

魏国闻赵国攻卫,趁机出兵伐赵,在北蔺打败赵军。至次年,魏又攻取楚国鲁阳,占有黄河以南广大土地。至此魏国声势无二,已初具战国初期霸业规模。

秦国此时国力复振,蓄势已久。秦献公出兵攻伐宜阳,攻占韩国六城。

韩国由此国势不举,自此在三晋中处于最弱地位。秦国东向,自此开始。

周烈王五年,楚肃王卒,共在位十一年,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同年魏武侯去世,因未曾于生前确立太子,二子魏罃与魏缓争位,国内大乱。

最终魏罃获胜,乃为魏君。

齐侯田午自恃国富兵强,见吴、越使命往来,俱用王号,不甘为下,于是僭称为王。

魏侯魏罃闻说田齐称王,于是亦称魏王,史称梁惠王。

其后未久,田午病死,子齐威王立,日事酒色音乐,不修国政。

九年之间,韩、魏、鲁、赵悉起兵来伐。齐国边将屡败,告急本章雪片一般飞往国都临淄,齐威王俱都置之不理。

周烈王七年,壬子,日食。烈王驾崩,弟姬扁即位,是为周显王。

魏公子缓争位失败,逃往赵国都城邯郸,向赵成侯请求发兵相助。魏国大夫公孙颀适从宋国进入赵国,因拥护公子缓夺位,遂再转去韩都新郑,劝韩国发兵破魏。

赵成侯与韩懿侯为削弱魏国,俱都同意出兵,于是各自亲率本国军队,大举攻魏。韩、赵联军在黄河以北集结汇合,然后进攻魏国城邑葵丘,一举将其攻克,由此士气大壮。继又挥兵西进,攻打魏都安邑。魏惠王子罃坐镇都城,派军迎战,遇于浊泽。

三国大战一场,赵、韩联军势盛,大败魏军,进而包围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内束手无策,只好据险以守,寻机破敌。

便在此时,韩、赵联军营垒发生严重分歧,以至不和。两国之君以为胜券在握,不议攻城之策,却会商战后事宜。

赵成侯:此番必除魏君,立公子缓,割地而退,我可得其厚利。

韩懿侯:不可。不如留子罃不杀,使其与公子缓分治,则魏国一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

双方固执己见,各不相让。韩懿侯恼怒,乘夜率其军队离去。赵成侯见联军已破,自己单军势孤,不能再战,也便领军撤走。

次日天明,魏惠王闻说韩、赵联军不战而走,不由大笑:此可谓天不灭魏。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魏国为报去岁攻伐之仇,出兵击韩,败韩军于马陵;继又引兵向赵,复败赵军于怀邑。

齐国于中看出便宜,于是发兵攻打魏国,夺取观津(今莘县观城镇)。

赵国又入侵齐国,占领齐长城。

卫国趁机扩张领土,轻而易举打下齐国鄄邑。

秦献公封子嬴向于蓝邑(今陕西蓝田),称蓝君,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为蓝姓由来。


页面连接:http://www.zjangushi.com/txt_0_574f7/6uftvyu7.html

第一版主小说网 番茄小说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贼吧网同人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